《我的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21:47
《我的大学》读后感2篇

《我的大学》读后感2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大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大学》读后感1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

《我的大学》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的他满怀希望的来到喀山想进大学读书,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他开始为生活奔波忙碌,他在那儿上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接受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验,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这所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作者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给他呵护,没有人给他引导,独自成长在一个底层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他的观察不成体系,甚至杂乱无章,但就是这样的观察使他倔强地成长了起来。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年少单纯,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

他生活在沙皇专制的时代,他那双敏锐的眼睛见证了当时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及思想真实——底层民众庸俗、空虚、无奈、亵渎,同时又具有在苦难的洗礼中积淀出的善良、乐观、吃苦等美好的人性。他们的`丑陋与美好无掩无余地裸露在作者观察的眼睛里,对于人们那些粗俗甚至低级下流的举止,他流露出淡淡的悲伤和无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满眼都是善,所以,那些丑陋甚至不显得肮脏;他极力赞美人们的美好,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歌声,甚至是一点点美好的流露,在他眼里,这些美好闪烁着高贵的纯净的光泽——他几乎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在他眼里,劳动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战斗。在简单的纯净的心里,他学不会去在意生活的艰辛,更多的他会直接发现苦难中的美丽,感恩它,赞美它,并在这些荡漾在苦难的河流中的真、善、美中寻找成长的底气。

作者曾想过自杀来结束那种承重的痛,加入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没有善,同样也没有恶。当还不会辨是非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把恶当作宝贝珍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直接发现并深刻地记住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重重叠叠的抱怨,那是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变得成熟起来,不安分的心积极地追求如同世界般的复杂。当遇到麻烦甚至苦难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为苦难所累,而是为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所累。纵使世界万般复杂,我们时常会身不由己,但我们仍需要保持一份浓郁率真的心气,成长从这里开始,也必将在这附近达到它的极致。

成长的过程不是像白杨一样由时间直直地拉离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样清清爽爽地径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说人的思维是草,那么,成长就是这株草的幼芽在时间与空间里蜿蜒招展的结晶。成长在短时期内真的不具有有机性和完整性,尽管理想是牵引成长的一条线,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辽远而迷茫,有好多闪光的片段散落在这条线之外。只有当回首时,在得与失、喜与忧的反复回味中,我们才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自己拔节的声响,仿佛一条绳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

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我的大学》读后感2

前些天我刚刚看完小说《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以为是一本小说,后来发现是作者的自传。作者的经历深深的打动了我,其中很多感触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述的,真的,面对作者这般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那种坚韧,我真的感到羞愧。自己的所谓的痛苦和作者相比真是不值一提。

这本书的作者出身卑微,家境贫寒,自幼丧父,小小年纪便辍学上山砸石头,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血汗挣来的微博收入养活全家,供妹妹读书。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她依然对生活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希望,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与艰辛的生活做不屈的斗争。19岁那年,作者因母亲生病欠下巨债到上海打工,先后做过餐厅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女工,时装公司技术员,吃尽千辛万苦,作者怀着一定要出人头地的信念,顽强拼搏,终于在海纳百川的大上海树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打工者中的佼佼者。

赵美萍的童年时十分悲惨的,父亲的去世,亲人的冷眼,母亲的苦难等都刺痛着她幼小的心灵。生活的压迫使她不得不从事辛苦低下的工作,然而她从未退缩过,从未低下过头。在学习上,她是全公社第一,全村第一个考上芜湖第二十五中的女孩,大家对她考上大学抱有很大的希望,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家庭负担不起这一切。我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悲凉和无奈,但她所承受的苦难却不是我和现在的一般人能体会的。在漫漫的成长过程中他是这样排解自己的---人必须有两个精神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精神世界的。如果现实世界令我们痛苦,那么我们就要从精神世界寻找安慰。这种安慰来源于我们的心,我们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不要沉浸于苦难无法自拔,怨天尤人,要学会自己拯救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作者在如此苦难的生活中还能如此坦然,何况我们呢?看看现在的我们,在父母的关怀下,成天讲究吃好穿好,承受不了一点苦难和挫折,对生活还充满了抱怨。有些同学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却不知珍惜,不好好学习。相比赵美萍的生活,真是令人惭愧。

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到过的一样,她的苦难是她的财富。我觉得她的苦难的另一个好处便是:因为受了好多苦,便不会对生活挑三拣四,对现实各种不满,容易满足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再想想大学生的我们,打着养活自己的口号挑剔着各种“廉价”的兼职,望着长远的未来却不曾想过从现在开始。这么多的不满足不禁让我自问:你有什么闪光的地方让社会、让他人主动来满足你自己却站在一边挑剔!再这么下去,恐怕将不是我们选择自己的命运,而是命运淘汰了我们。真想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学生们说一句:眼高手低的年轻人,你有什么资格?

边读小说边思考着,如果我是赵美萍,我会走到哪一步。对于我这种还没有尝过生活的滋味的挂牌大学生,甚至于不知道逆境究竟是什么。稍稍自信一点,或许生活所迫,我会去砸石头,努力的去砸石头,但是,摆脱现状逃出那个地方?不见得了!恐怕首先进入脑海的便是,一个女子,去向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该怎么过活?甚至于,会不会有“别人都没去我也不去”这种荒谬的念头?说实话,我没有这个自信。假设我走出了那个地方,在我成为一个技术人员的时候,我会不会不满足自己的生活而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会不会为了迎接生活挑战生活而果敢跳槽?我更没有自信了。假设……不能再假设了!差别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我仰望着她——她嘴巴里面的小学生。也许这就是赵老师能够成功而我只能默默无闻的原因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我也认真思考了几天。像赵美萍那样的目标,我还是没有。我有执着,不过,也许那是一种习惯,是从小就被灌输的。在学习上要优秀,要有毅力,要坚持。但是,坚持什么呢?坚持使自己变得优秀,最终的目的还是一个美好的未来!甚至于这个未来是不是我想要的都没有考虑过!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努力,为未来努力,如果不想做行尸走肉的话!又或许,慢慢的,我会爱上我在学的东西而改变追逐的方向!一个是为了未来的物质,一个是为了未来的自己!

《《我的大学》读后感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