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读后感8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女心理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女心理师》读后感1曾经在一部警x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个配角心理师,出场次数很少,时间也很少,但是从整体的穿着打扮,还有气质感觉,再加上台词中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还有对这个职业浅浅的崇拜。
后来买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初次翻开就只是好奇,因为对同作者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的喜欢。开头时,有点迷茫,不知所云,几个案例交叉,错综的心理描述,一步一步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寒意与黑暗,没有想象中的温暖。看完后却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不小心就推荐给同学了,不知道对不对……
贺顿和绛香的心理同时展开,有一点点重合,描写真心很奇妙。贺顿是个幸运又不幸的人,潜意识里,或是我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能力里,贺顿不是所谓的好女孩,她一心为事业,为成为一名心理师而努力,但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太多太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目的明确,甚至太过明确。
做为女孩来说,贺顿是足够聪明的,那是生活给的。再加上在贺奶奶家的学习,博览群书,让她一步步成长,把彼时哪个胆怯的绛香埋在心底,不愿接受她。直到接受了姬铭骢的治疗。心结打开,贺顿与绛香牵起手,成为和谐而缺一不可的整体,贺顿才真正的长大。她找到了事业的另一条路,她与来访者对话一针见血甚至步步紧逼。她在无比珍重的事业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最爱她的人心贴在一起。她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归结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平静又美好的未来。
结尾,有深深浅浅的温暖蔓延开,带着十年奋斗的故事和一个好的归宿。书后有评论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柴绛香。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整本书的描写很精彩,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看这样类型的小说会不会不合适,会不会太早。我也相信我的理解一定不全面甚至很混乱。但是我能看到小说结尾处阳光的路。贺顿曾经迷茫,曾经胆怯,甚至曾经有些不择手段,我有点不理解这样追求事业。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收获了一个坦然而自信的自己,这才是关键。
其实曾经是真的喜欢毕淑敏散文里的温暖,我喜欢蓝色天堂,还有感动过无数次的呵护心灵。初看小说,还是很震撼,但无论是女心理师还是花冠病毒还是拯救乳房或红处方,结尾处总有坚定的淡然的力量,让人看到前方一条叫做未来的路。
《女心理师》读后感2毕淑敏以一贯的冷静犀利的笔调来完成了这部作品,她曾经的医生职业背景,决定了在作品中不可能大段的抒情。在这本书中是这样描述主人公贺顿的,一个“并不美丽的矮小女子”。
女心理师贺顿,在自己楼下开了一间心理诊所,对于这间诊所的气氛,在书正文的第一页,毕淑敏用令人窒息的语言对之进行了形容,“心理室到处都栖身着故事,一半黏在沙发腿上,四分之一贴在天花板上,那些最诡异的故事,藏在窗帘的皱褶里。”这样的描写,使得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充满悬疑色彩,作为读者打开它,也仿佛坐在了女心理师面前软软的淡蓝色沙发上。
贺顿的心理诊所像一个舞台,射灯在角落里已经准备好,幕布也已经拉上,音响通上了电,只等演戏的人上场。《女心理师》的故事密集而紧凑,那些纷繁出场的人物会有些令读者眼花缭乱,他们开始的时候都是在演戏,但通常会在优秀的心理师面前溃败下来,流露出灵魂苍白、脆弱甚至长满脓疮的一面。所以,心理医生是世界上最残酷的职业之一的说法,是成立的。
贺顿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对付各种各样心计的心理病人,她并没有坚强的外壳和足够的心理防线来抵御扑面而来的阴冷,她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如一个武林高手般将毒掌与暗器化为无形。毕淑敏并没有因为贺顿的心理师身份而赋予她超于常人的抗纷扰能力,一方面她是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一方面她也不断地需要别人帮助她实现内心的安宁,在与丈夫、情人、心理权威之间水草般杂乱的情感纠葛中,她像一个普通病人一样无助。
一个只上了培训班,就可以自己开心理诊所,而医者自己本身有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医生一个新兴的职业。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的确引起大家重视,但有很多并不需要求助心理医生,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现在电视台有很多心理访谈节目,其实是把心理上升到太高的高度。一个心灵强壮的人,是无需要外界帮助便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自我救赎是打通内心光明最宽阔的一条大道。
整本书,一个个复杂的情感纠缠着,一旦进入,有点压抑,可能这些案主身上多少可以找到一点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让你欲罢不能。人的心理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深不可测的,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的。正如编者所言“这本书,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看完这本书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整理和升华。
《女心理师》读后感3最初读这本书,是冲着作者来的。毕淑敏的书我向来读着感觉的治愈,读着很舒服,所以就将毕淑敏作为了一种品牌。
这本书的思路很乱,又恰好乱到勉强能够理清思路,就有点像看重案六组,一个接一个的案件。这套书的开头,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人世间残酷冷淡。我们看见了自杀未遂的大芳以及她口中充满欺骗的老松;我们看见了为了爱情准备与大猩猩同归于尽的桑珊;看到为了阻止父亲与其秘书结婚不惜在秘书杯中下毒的小周童鞋;也看到了曾经英勇的女游击战士在临死前为她的一百零一个洋娃娃的去处而发愁。
后来就莫名的将重点放在了贺顿身上,也就是绛香身上(贺顿的真实姓名叫柴绛香)。
一开始我挺羡慕贺顿的,毕竟有两个男人爱着她。几个人爱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他们真的都真心爱着贺顿。后来我发现,贺顿是值得同情的。当姬教授一点一点引导着贺顿解开心中的伤痛,慢慢接受“柴绛香”并找出她藏在内心的秘密时,那种无助,那种内心的绞痛。深有体会。
贺顿也好,绛香也罢。是坚强的。能从伤痛中走出来的人,都很坚强。就像同学跟我提及我家张豆豆的离开一样,最终我还是走出来了,释怀了。她说,燕雯我觉得你挺坚强的。我说,这其实没什么。现在想想,是挺坚强的。
贺顿能够从伤痛中走出来,并依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生路,真的很不容易。最主要的是,有柏万福这样一个爱她的人,不计前嫌,不问后果的帮着她,陪着她,这无疑是值得庆幸也值得祝福的一件事情。这本书看完,印证了我之前写总结时的观点:成长是伴随着疼痛的。正是那些疼痛,那些残酷甚至是血淋淋的现状,促使着我们的成长。
喜欢那句“生长在温室的花朵永远不知道外面的温度,坐在井底的青蛙也一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一般大小。”
经历过,懂得的人才知道当事者的痛苦。没经历过的人,可能能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疏导,如何去安慰那受伤的心灵。现在回过头看看,真的想摸摸以前的自己,告诉她,别那么较真。有 ……此处隐藏1300个字……出乎了她的预料,问题出在哪里?任何一个咨询师在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千百遍甚至上万遍地问自己,闹得自己身心交瘁,苦苦思索不得其果。贺心理师也不例外。
好在贺心理师及时找到了督导,让督导帮助自己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在帮助当事人的时候,也让自己得到了提升。读完之后,太佩服毕老师的聪慧和灵动的文笔了,难怪这本书的销量一路攀升,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这本书都是很好的精神食粮,既可以让自己更深刻地反思自己,也让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加强大。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这只是我的一个粗浅的读后感想,可能有点浅薄,但还是讲了出来,以做交流。
《女心理师》读后感6月初从贵阳出差返回时,在机场看到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上下集两本书,因为喜欢毕淑敏,也因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在飞机上看了上集的半本,回来后因为诸多事情便把他们束之高阁了。直到端午节放假的周末,才抽出时间将剩下的全部看完。
书中讲的是一位童年时代饱受心灵创伤的女孩最终走出创伤的阴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女孩幼时与母亲遭到父亲遗弃,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只能靠卖身维持生计。后来母亲再嫁,女孩却在十二岁时惨遭继父侮辱,母亲也不久后生病离开了人世。成为孤儿的女孩儿选择独自闯荡社会,在社会的底层游走,尝尽世间冷暖。她在临终关怀医院里做过护工,在大户人家贺奶奶家做过保姆,推销过有毒的劣质化妆品,做过电台的客串主持人,最终找准了人生的方向——-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曾经为了钱出卖肉体,她曾经为了事业将自己的婚姻做为筹码,她曾经将婚外情视为理所当然——-这样一位心理不健全的人怎么有资格做心理咨询师呢?是的,她有资格,因为她治愈了最难治愈的自己的心理疾病,最终成为一名心智健全的人。
这的确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小说,难怪书评将它归为“心灵励志小说”。女孩儿在经历了童年的悲惨遭遇后,在踏入社会尝尽了人间冷暖后,没有沉沦,反而怀揣梦想,选择坚强地活着,最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童年的遭遇像潜伏在女孩潜意识里的一颗脓包,女孩故意回避不去碰触,但这颗脓包却在一直影响着女孩的价值观,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道德的事情在她这里成了理所当然。重新回归的唯一办法就是捅破脓包,将脓液全部清除掉,不留余地,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女孩儿做到了,她成功了,她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当然,心理师要怀有一颗悲天悯人、慈悲为怀的心来拯救别人——-有着这样那样心理疾病的人。于是也就有了书中各种各样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的事例。女心理师因为自己痛苦过,所以才会想到要帮助同样遭遇心灵痛苦的人们。
很喜欢毕淑敏讲故事的方式,从现在讲起,回到从前,又到了现在,几个故事主线穿插进行,仿佛看侦探小说般,只能一直看下去,因为谜底往往到最后才被揭晓。
《女心理师》读后感7一直在看《女心理师》,可似乎越看越看不懂,也可能阅历不够,也可能自己还是没用沉下心来去读,这本书讲述的女心理师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和遇见形形色色的案主。无数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临的情感危机,使贺顿接近心理崩溃边缘,她说她已经三千岁了。在恋人的帮助下,贺顿找到心理权威进行督导。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之后,权威应用非法的残忍手段,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症结,唤起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
贺顿关闭了心理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她在课堂上遇到了昔日的权威,对他说: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下来的我比较喜欢的语句,写下来加深映像留作纪念。
微笑,哪怕是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是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如果不超拔于琐碎之上,文学就丧失了照耀的力量。生命就是向着死亡进发。只要有生命存在就对死亡的关注就不会停歇。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只要你思索了,才能飞翔。该说出真相的时候沉默,是一种卑鄙。往事被言语的荆棘勾连而起,灵魂被刺的大出血。不要轻易说一辈子,那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孩子是神的馈赠,而神的东西都是未完成的。负载高尚灵魂的躯体是痛苦的。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常爱登高望远,当你拥有着才知道脚踏实地。中国女人在充满檀香味的房间里哭泣。重要的是情感上和记忆中的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勇气是相信奇迹。不必知道你的过去,这是我爱你的方式。
本书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毕淑敏非常喜欢主人公贺顿这个角色,在接受媒体专访中,她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
《女心理师》读后感8毕淑敏的这本《女心理师》读完几天了,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仍在内心回荡。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命运就不必说了,单是女主人公贺顿人生的成长和蜕变,足以让我深深地震撼和感动。
她曾在社会的最底层,幼年生理和心灵的双重摧残是她不愿提及的噩梦,贫穷的原生家庭使得她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她曾在生存的压力和难以言说的痛苦中无助地挣扎,机缘巧合下她护理了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她的尽心照顾使这位这位贵族出身又博学多才的老太太健康有所好转,她认为贺顿是一块可雕琢的璞玉,与之朝夕相伴的同时,对她进行了有意无意的培养和调教,教她读书、烹茶,礼仪等多方面的技能和素养,博览群书让贺顿的眼界豁然开阔,从此,她的人生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
关于这个机缘巧合后来我又分析了一下,它并不纯粹是运气,而是必然要出现的,因为贺顿这个女孩,骨子里就不是一个甘于浑浑噩噩的性格,她聪明,善良,坚忍,顽强,有自己的原则,在逆境面前从不轻言放弃,所以才有后来的机缘。
虽然她曾经迷茫,曾经胆怯,曾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成为一个心理师之后,她在一次次对别人的救赎中,实现了自我救赎、成长和蜕变。她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不断的超越自我,最终脱胎换骨,破茧为蝶。像凤凰涅槃重生,像历经炼狱之后盛放的花。从此,比以往更坚定,更成熟,更尊严地走向她以后的人生。可能道路依然崎岖不平,但她却自信而坦然。
我为之前的贺顿叹息,为后来的贺顿鼓舞和感动。当然了,还有柏万福,还有钱开逸等等一系列的生动鲜明的人物角色,所有的人物围绕心理师这个主线,通过一个又一个曲折的故事,牵出了人性中的各个层面。人性无疑是复杂的,但它又是可以解开,可以升华的。这取决于心理师,同时取决于当事人自己。说实话入手这本书是因为对心理学有兴趣,但是读完后的感觉让我对心理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个好的心理师不光需要专业知识和技巧,更需要超人的耐力和非凡的素养,才能源源不断的输出正能量,帮助和救赎更多的人。在此,向正在这个行业努力耕耘的心理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