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1:18:16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教学反思1

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不为别的,只为完成了我心中的”大课“。讲这颗之前我是恐惧的,因为不知道如何有效率、有效果地将这个千古名篇呈现在学生面前。很郁闷!

有一天下班回家,在公交车上听见两个小学生饶有兴趣地交流着本周话剧的表演,突然灵机一动,我们也来演演历史大戏《鸿门宴》,让同学们在演绎的过程中熟悉人物的复杂关系,掌握曲折的故事情节。带着兴奋和激动我回家迅速搞定了第二天的教学设计,自己很满意呢。同学们一听到要演古装大戏,很是兴奋,积极报名参演,私底下认真主动啃这篇又长又难得文言文。最后的展演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以后还可以创造这种机会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快乐中学习有何不可呢!

对于我个人来说,收获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被历史人物所吸引。我佩服范增的深谋远虑,惊叹项伯的为人善良,张良的重情重义也令我动容,樊哙的勇猛洒脱也不逊色,项王的英雄气概更令人折服……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英雄神勇盖世又显露着智慧的光芒!真想回到古代一睹他们的风采!提及项羽,脑子里便出现,千年前的古沙场上旌旌战旗猎猎作响,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的样子;便想到,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便看到鸿门宴的磊落与遗憾,也看到乌江之畔最心痛的那一幕。他,楚霸王项羽,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最有气质,最英雄,最磅礴的篇章!

气吞山河破秦乱,勇抵万夫力拔山。

破釜沉舟诛秦王,火烧阿房为红颜。

顶天男儿重情义,鸿门一宴放虎还。

中原之战势难回,乌江河畔舞剑叹。

欲以神力挽狂澜,一代霸王难胜天。

饮剑乌江别爱姬,天下之势已归汉。

成败自有后人评,宁死不屈志不凡。

生亦人杰死亦雄,霸王英明万世传!

《鸿门宴》教学反思2

本课作为“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研究课,其主旨在于显示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模式和实施效果。从先期准备到课堂实录,利用到了很多常规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之于学科整合的作用在于整合最优,而不是追求精尖,因此本课并没有应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前沿的信息技术平台。

1.优点

(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比如,课上庞雅雯组向我们发表的选题《楚汉相争之美人图谱》。除了教师课前要求必须展示批注和锁定课文中的人物,其他所有文字材料、组员分工、呈现模式选择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反响良好,充分展示了展示组的水平,也充分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2)明确要求,任务得以有效完成

分组合作自选命题于众人面前发表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方式,但同时教师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从敲定范围到指导学生选题,从明确展示模式到个别指导,从批改学生批注到筛选经典习作,不管哪一样都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精力。我们看到课堂上,备课组的同学旁征博引,但是全部都在书本或者学案上,没有根据绝不空谈议论,要表达的重要言论展示在ppt上,其他同学有足够的时间记录和消化。“没有依据不说话”、“联系原文”是重要的阅读原则,让展示组的批注有理有据,也可以培养学生答题规范的意识。再如,随堂习作环节,我要求学生依据人物性格、注意观点条理、完善表达形式,有效避免了学生随意随性乱写的现象,亦是在规范答题方法。

2.不足

(1)时间控制不当

学生展示和交流环节比原计划多耗时五分钟以上,导致最后习作交流环节不够充分不够透彻,甚至出现教师没有充分点评最后一名同学便匆匆结语的情况。作为研究课,出现这样的纰漏是不应该的,毕竟这堂课是作为一个范本被研究的,至少教学流程应该分配好时间。

(2)教师学养有待提高

即兴点评是体现一名教师功力的,本课有一个很大的纰漏,对学生在黑板上写的一首绝句,其实存在两个错别字“沥”和“屡”,可我只纠正了前者,因为后者根本没有看出来。还是缺少了一种淡定的玉山将崩而岿然不动的大将之风,情急之下忽略了这个显而易见的错误。

(3)未能及时鼓励学生

例如,徐泽昊同学点评庞雅雯同学的批注时,我随即安排了“什么样的批注是更有价值批注”的环节,大约两分钟的时间里,徐同学是呆站着。其实应该在他陈述完就让他回去,在他最意气风发之时得到同学们的掌声,可是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讲解其实把他晾在了讲台上。

《鸿门宴》教学反思3

在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理论指导方针下的课堂教学,最大优势在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演完《鸿门宴》的课本剧后,主动要求再改编《赤壁之战》。由此可见,课本剧这种直观的解读经典的方式学生还是乐于接受。

文言字词句的落实也不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代替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但在一些规律性指导上,老师必须高屋建瓴。从练习的设计,到最后规律的归纳,到作业的布置,老师的指导必须到位,思考必须全面,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此外,本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就是对英雄的定义讲的不清楚;未能讲出时代英雄的局限性;结合现实进一步谈英雄又结束的太仓促。致使听课者最终也未能明白是么是真正的英雄。

《鸿门宴》教学反思4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我本着文言文教学要落到实处的原则,仍然采取了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字词落实会翻译,能概括项羽、刘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篇文章上下来,学生课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起初还挺有成就感的,后来通过听课,同组老师的交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文言文虽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程度差的学生还会很抵触,很厌倦。课上学生大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对文言文的美根本无从感觉,也有不少学生一上古文就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长此采取千篇一律的授课模式,将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讲的支离破碎,机械呆板,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提问的策略不容忽视。教授本课,我的提问并不多,而且几乎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稍作判断就能回答,可尽管这样,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寥寥无几。问题太浅,学生不屑,当然问题问的太大、过深,也没有人愿意回答。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设 ……此处隐藏11540个字……目标是可以得到统一的——今天我在课堂上归纳课文的知识点时,同学们对我所列出的题目都大声地报出了一致的答案,这甚至让我感到花半节课时间来反复炒冷饭落实这些知识点有些不太值。

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定位在基础和学习习惯都相对略差的4班就显得很不妥当了。在6班上的一节课堂表演课中,全班的大多数同学都参与了表演,而且都很投入都很精彩,也都很有创意;而在4班的这堂课中,不必说只有寥寥十位同学参加表演,表演的时候也只是在简单僵硬地复述课文,而复述的课文呢,又往往来自于手头的某本参考书——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经历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不仅如此,没有参加表演的同学中有很多人因为不必表演,在整个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也就只是作壁上观,不仅有同学根本没有完成在阅读中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的任务,甚至有很多同学在我准备结束课文时连一个最简单的文言词语都不知其意。

尽管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落点,力求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对课文的学习,但是两种教学目标之间的错位、教学目标和实际所学的错位在4班的这堂课中体现得至为明显,这些错位的存在使得这节课在表面上看起来虽然还算热闹,但是事实上相当失败。这首先自然是我的责任。对于没有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同学来,最需要在课堂上让他们体会到的,并非是教师越俎代庖地为了追求所谓的生动、活跃而展现出的个性解读——没有经历过文本阅读过程的个性解读即使再怎么精彩,也已经使这堂课不是语文课,而沦为戏剧表演课了。

那么,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今天下午在上完4班的课后,我和孙老师进行了一番谈话:

徐:孙老师是怎样处理这篇课文的呢?

孙:我也抓住“项王默然不应”这句句子让学生反复体会其中人物的神态心理,但要注意紧扣文本,不能变成戏剧表演课。

徐:哦!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谈你对神态心理的理解的时候,你必须要从课文其他地方对人物的描写中寻找相应的依据,而以这些依据来串联起整个人物、从而串联起整篇课文?!

孙:是的。这样一来,也就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各方面的问题了。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其实在前天6班的课中,我也在总结同学们的表演得失时提出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你认为表演中哪些地方是不够到位的?依照你的理解,哪些地方再可以进一步完善?为什么你会这样理解?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得出你的理解的?在那堂课中,同学们表现得也非常好。但是,我一直以为在4班我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然而现在我明白了: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我甚至有些后悔安排4班同学的这次课堂表演——尽管对于其中几位学习习惯较好的同学来说,丧失一个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展示自己的机会甚为可惜,但是就整个班级的学习状况而言,我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使学生仔细地经历一个阅读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才能学到真正的语文知识。

《鸿门宴》教学反思15

《鸿门宴》课文特别长,逐字逐个知识点落实,实在太枯燥了;我在给学生对译了两段之后,就忍受不了这种教学方式了;我看学生也犯困得厉害;再加上最近一直在看张必锟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觉得深受触动;于是从第三段开始,我改变了策略;给学生发了课文加点的预习卷,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每个加点字的解释;我再从学生的学案中找出错误或理解不了的部分;在讲解这张学案的时候,我便只讲这些重点;自我感觉很好,学生听得认真,我讲得尽兴;现将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1今者项庄拔剑舞;

前几日,因为定语后置句,我罚学生抄写过标志“者”;学生显然依然不理解定语后置是什么鬼;学生将“今过生日项庄拔剑舞”里的“者”,标注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见罚写的路子走不通;我便想着,以后这类理论性特别强的知识,还是不讲为妙;今天我只是告诉学生这个“者”不可能是定语置的标志;划分了句子成分,发现整个句子都没有定语;

2客何为者?

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翻译准确的观念,我带学生来了个脑洞翻译法和联系上下文翻译法的对比;

这个句子有的学生翻译成:你要干什么;有的学生翻译成:你是做什么的;我便设了情境:按照各自的翻译内容,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项羽问完这句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要联系刘邦带人来赴宴的目的进行想象;

脑洞版:宴会正在进行,忽然闯入一个持械大汉,怒瞪项羽,项羽吃了一惊,问:你要干什么?张良冷笑道:嘿嘿,他是刘邦的保镖樊哙,你说他要干什么?项羽拔剑与樊哙战作一团;刘邦卒;

正常版:项羽吃惊问:你是什么人?张良忙解释:别误会,别误会,他是刘邦的参乘樊哙,自己人,自己人;项羽为找台阶,赞道:壮士!气度不凡!赏他一杯酒;

学生应该会明白联系上下文的重要性了吧;顺便我讲了动词的宾语前置句式;

3怀王与诸将约曰

学生在译“诸”的时候,意译成了“其他”,其实也没啥不对;不过我依然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座的诸位来宾”,让学生明白,如果给“诸”加点,最好解释成“多,各”;

4毫毛不敢有所近

学生将“毫毛”译成“一丝一毫”,他们似乎并没有理解这个词在这里的比喻义;我从语法的角度解释了一下;“细小的物品”,是什么词性的短语;“细小”是什么词性的词语;并比较下面两种翻译方式:财物,一丝一毫也不敢占有;刘邦先打败秦国,攻入咸阳,一丝一毫也不敢占有;第一句是将中心词提前了,第二句是将中心词换成了一丝一毫;学生似乎明白了;

5故遣将守关者

学生将“故”译作“特地”,其实也没有不对,但是若联系全文来看,这里的“故”应该译成“原因”;我请学生从上下文相关的角度理解;第一,考虑刘邦是个有点文化,有官位的人,说话可能会文雅一些,樊哙是个屠狗者,文化程度应该不高,说话直来直去;第二,刘邦带着一百多个骑兵来向项羽示弱,求和,事前肯定统一了口径;你看,项伯劝项羽放过刘邦时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能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樊哙闯帐后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刘邦忽悠项伯的时候是不是也说过类似樊哙闯帐的这段“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区别在于刘邦的话用了“所以,之”一类的书面语,而樊哙作为粗人,即便刘邦事先教了他,估计他也学不会原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故”应该跟上文“所以”这个词组的意思相同,翻译成“……的原因”;

6何辞为

有学生将这里的“何……为”将“何为”词组弄混了;我便将“客何为者”跟“何辞为”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对比;“何……为”中间有个动词,词组中间没有动词,所以这里的“为”是句末的语气词;不知道我总结的是不是普遍规律,还需查资料进一步证实;

7四人持剑盾步走

提醒学生翻译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句中的“步”;第三段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这里特意用了“步”,能看出些什么细节?学生笑称:刘邦为了逃跑,故布疑阵,假装溜达,然后逃跑;若是五人同去牵马,很明显是在告诉大家,刘邦要逃跑;

今日反思总结便是如此。

《《鸿门宴》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